聚焦精准医学,共谋母胎健康--国家卫健委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暨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 | 作者:prod760e3 | 发布时间: 2025-04-30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4月27日,由国家卫健委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承办的国家卫健委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暨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学术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开幕。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围产医学、生殖医学及遗传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精准医学背景下母胎健康的前沿科学问题与临床实践。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院长任贺、山东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王谢桐、副院长梁邦领、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秘书处闫炜等出席会议。



梁邦领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王谢桐院长致辞


       王院长在致辞中强调: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母胎医学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虽已显著下降,但产后出血、早产等仍是威胁母婴健康的重要问题,需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进一步突破。



       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任贺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任院长强调了母胎医学对女性健康、胎儿发育和未来人口质量的重要性,表示青岛医学院将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临床研究网络建设和成果转化支持,推动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在胎盘源性疾病、智慧诊疗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各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授课分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以“产科疾病与临床研究”为题系统阐述了产后出血的“免疫-炎症失衡”新机制,提出蜕膜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进而引发产后出血。她强调,促炎细胞因子(如IL-8、TNF-α)的过度释放会抑制子宫肌层收缩功能,而多组学分析结合动物模型验证了这一假说。团队研究发现,孕晚期异常的免疫炎症状态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密切相关,未来可通过生物标志物(如FGF、MIP-1α)建立预测模型,优化早期干预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以“妊娠药物研究的局限性”为题,剖析了妊娠期药物研发的困境,分析了妊娠期药物研发的局限性,指出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等重大妊娠疾病病因复杂,现有动物模型难以模拟人类胎盘功能。过去30年仅两种新药获批用于妊娠期,主要因缺乏研发动力和临床数据支持。他提出,胎盘类器官技术可弥补传统模型的不足,为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新平台,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以加速治疗突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家伟教授以“早期发育进程中表观基因组重塑”为题进行了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表观基因组重启"机制,揭示了组蛋白修饰H3K4me3和H3K27me3在亲本-合子转换过程中的独特重编程规律。研究发现人类胚胎存在不同于小鼠模型的表观遗传特征,其组蛋白修饰通过"Epigenome rebooting"模式完成动态重塑,这一发现为理解生命起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胚胎发育调控的认知,对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质量评估和遗传病阻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团队通过极低量细胞表观组学技术突破样本稀缺限制,为生殖医学研究提供了创新方法学范式。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王强教授以“线粒体钙稳态在胚胎左右不对称建立中的功能机制”为题进行了汇报,分享了利用神州二十号载人飞船完成了国际首例基因敲除斑马鱼的在轨实验,并在最新研究中发现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的kuafu小肽通过调控线粒体钙释放、维持钙震荡、促进NCLX降解调控胚胎左右不对称建立。该研究填补了胚胎发育中细胞器功能与形态发生关联的研究空白,为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卫教授以“生育力维持与重塑”为题,聚焦男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揭示自噬异常、减数分裂缺陷和精子形态异常是导致无精/少精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SUN5、PMFBP1等基因突变可引发无头精子症,而靶向修复技术有望改善辅助生殖结局。他强调,不育遗传风险可能传递给后代,需在临床干预中结合基因诊断与个体化治疗,避免盲目依赖辅助生殖技术。


 

 

       南京医科大学王强教授以“卵母细胞质量的发育控制”为题,探讨了卵母细胞质量的发育调控机制,指出蛋白磷酸化动态变化对卵母细胞成熟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磷酸酶功能扰动会损害卵子发育潜能,而代谢与翻译过程的精准干预可提升辅助生殖成功率。该研究为改善胚胎质量提供了新靶点。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王谢桐院长以“复发性慢性胎盘炎性疾病的诊疗探索”为题,从胎盘组织学结构特征、病理生理机制、慢性胎盘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等核心问题出发,结合目前的前沿文献研究,详细介绍了慢性胎盘炎症疾病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病理相关性,并通过真实的救治案例分享,为临床医生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最后,王院长提出目前慢性炎症性胎盘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呼吁学界同仁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提升妊娠期疾病的诊疗水平。

组织领导